时代农机
    主页 > 期刊导读 >

二级医院转型的动因与未来

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慢性病态势变化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康复医疗需求。对于社会资本来说,进入利润不高的康复领域动力不足;对于三级公立医院来说,繁重的医疗任务已经让其自顾不暇;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设备配置、人员技能等尚不足以承接此项工作;现阶段,能够承担大量康复医疗任务的恐怕只有二级公立医院。鉴于目前不少二级医院陷入发展困境的现状,笔者建议,其不妨考虑向康复医院转型,这既符合时代所需,也可以帮助医院寻得发展生机。

转型环境良好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康复医疗服务的市场非常广泛。近年来,我国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据统计现有2.7亿名慢性病患者和1亿名慢性疼痛患者,且发病率不断攀升,这意味着每年都有大量慢性病患者急性发病,经治疗或手术后亟待康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期,伴随失能、半失能老人的不断增加,将产生更多的康复医疗需求,建立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老年病医院等多层次的老年医疗保健体系,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也已经从传统的关注医疗救治逐步转向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综合保健,康复医疗的现实需求日益凸显。此外,康复医院还承担着残疾人康复的职能。据统计,我国现有8300万名残疾人,从2006年以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就发布了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标准,要求各省市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这为康复事业的深入发展以及康复机构的转型提供了良好机遇。

从政策支持角度来看,公立医院向康复医院转型,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首先,是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引导。2009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2012年2月原卫生部制定《“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将康复医学发展和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公立医院改革总体目标,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同步推进、统筹考虑,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2016年7月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推动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从转型医院康复功能定位、特色专业方向选择、对口支援关系搭建、技术协作网络完善、专家团队指导等方面,协助并指导各区、各转型机构开展转型工作”;2017年1月印发的《上海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坚持发展增量、调整存量,有效提高全市康复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和效率。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医院、二级乙等医院转型为康复专科医院,加大对转型后康复专科医院的支持力度。”其次,是部分试点地区财政、医保、物价等部门的政策支持。例如,财政部门明确市级财政统筹残疾人保障金、福彩公益金,对整体转型的公立医疗机构给予一定补助,资金用于转型后机构的场地改建、设备购置等用途;医保部门明确对转型后的医疗机构约定服务项目原则上不取消,确保医保费用预算指标合理增长,完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办法;物价部门明确将逐步调整康复服务和老年护理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启动“物理治疗与康复”等项目的新一轮价格规范和价格调整,重点支持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调整。

在这样的环境中,二级医院向康复医院转型,为康复期病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提供经济实惠、疗效显著的康复医疗服务,不仅能够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也能够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转型阻力不少

二级医院之所以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有着无法回避的原因,包括医疗设施和仪器设备更新率低、先进医疗技术引进消化率低、原来医务人员知识老化、新引进人才因薪金待遇差或出国机会少易于流失等。而这些也将成为二级医院成功转型为康复医院的阻力。除了上述因素外,笔者认为二级医院转型阻力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资金来源单一,社会融资困难。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有3个方面,即政府财政支持、经营收入和银行贷款。公立医院转型升级需要大量资金保障,而其现有的资金来源只能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在市场经济中运营的二级公立医院,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必须不断融通各类资本为己所用,才能确保转型成功。

人才引进不畅,待遇差强人意。康复医院的人才建设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其他专科人才转岗培训而来,二是招聘新的康复医师或治疗师。对于转岗培训来说,有意愿的人员少,且转岗通道不畅通;对于招聘新人来说,很多二级医院要求引进的人才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导致可以胜任康复治疗工作的本科生和大专生被排除在外。目前的康复人才队伍还处于严重短缺状态,日常工作中,一个康复医生或治疗师需要同时负责多名病人,工作非常辛苦,但是其整体待遇并不高,这让很多有意愿的年轻人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