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农机
    主页 > 期刊导读 >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伦理价值

习近平文艺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事业的行动指南。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领域内的道德问题做出了新的理论分析,对文艺活动中各主体行为之伦理规范做出了新的阐释。王小锡认为,人主要强调自身存在的合理性问题,“人的合理的、自觉的存在就是‘应该’的‘应该之应该’的‘人格化’。”[1]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伦理价值,在于创造性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完成任务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指出了社会主义文艺之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应该之应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国家事务的方方面面,文化事业也是其中之一。“服务是掌控权力的成本和让渡权利的回馈,是交往伦理和契约伦理的基本要求。”[2]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发展自身,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所以,用文艺繁荣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之一。

(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1.文艺需要的伦理追问。“人的需要并不是人们偶然地、随心所欲地想出来的,而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和规定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也必然展现为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4]人们对文艺的需要之变化可以从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中寻找规律。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5]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6]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要不断从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倾斜。而精神需要的满足,主要依赖于文艺活动,这就决定着文艺事业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文艺的社会伦理价值。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二位,生活用品短缺状况已根本改变。在此基础上,人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8]《管子·牧民》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人们不再疲于解决温饱问题,自然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从社会伦理的角度而言,文艺在社会的发展中为人类提供着重要的精神支撑,它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节、安抚和激励等作用。尤其是当下的中国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人们迫切需要文艺来救赎,为心灵提供一个安逸之所。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保护和传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探索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途径,深入开展群众文艺工作也是配合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一种手段,精神上的愉悦同样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形式之一。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的文艺作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伦理内容。党的十九大从战略高度明确了我国当前的紧要任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我们还有一个长远的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项工程本身饱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现代伦理内容,“这个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9]中国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三者作为一个整体,“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句沉甸甸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