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分收视夺冠,《觉醒年代》如何做到“叫好
作者/灵樨
《觉醒年代》播出,质量惊艳。
开分8.9,目前评分9.0,豆瓣上评价人数超过1.4万,在今年播出的所有国产剧中评分排名第二。
根据以往的观剧经验,革命历史题材剧常常受众圈层较小,无法获得当下年轻人的喜爱。身为制作方,也往往将这一题材当成是献礼祖国的「任务剧」,并未考虑市场需求,因此常常评分较高而收视略低,亦或是由于过分强调伟人形象而无法达到艺术的高度。
《觉醒年代》播出后却全然没有这样的问题,第一集便成功吸引了观众,在央视播出时收视率稳居第一,由于春节排播问题,《觉醒年代》停更了10天,竟然引起了年轻受众在线催更,这在以往的主旋律题材剧中是极其少见的。
因此,
新剧观察(
ID:xinjuguancha
)
将在这篇稿件中探讨《觉醒年代》叫好又叫座的原因,以及展望主旋律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方法论。
切入点新颖:关于「建党」的两人三事
今年正值建党100周年,《觉醒年代》作为献礼剧播出恰逢其时。若是提起「建党」,99%的国人想到的第一人便是毛润之,但该剧切入点新颖,从一个客观的视角,展现了共产党成立的全部过程。
《觉醒年代》主要围绕着三件大事展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
该剧以陈独秀(于和伟饰)和李大钊(张桐饰)这两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主人公,毛润之只是一位配角。
剧集开场便是以陈独秀和李大钊的相遇开始的,他们都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但对于救国的理念存在着差异和分歧,陈独秀更是因为偏激的言论引起了留学生公愤。
但是二人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要想救国不是换一个总统或是皇帝的问题,而是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于是二人开始分别创办刊物《新青年》和《甲寅》,在各自的刊物上发表文章battle。
二人回国先后入职北大,又认识了胡适、邓中夏、辜鸿铭等文化大家,在观点的碰撞与英雄惜英雄的情感中共同探索着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目前更新的剧情中,新文化运动已经结束,五四运动已然开启,用近30集的剧情讲述一段观众熟知的历史,这显然是传统电视剧的讲故事套路,采用循序渐进的叙事节奏。然而,即便是习惯了网剧快节奏的叙事方式,《觉醒年代》仍然俘获了大量的年轻受众,甚至在豆瓣小组讨论区中有不少针对历史问题的讨论。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剧,其更应该承担文艺作品最重要的任务——寓教于乐。文艺作品最初承载的任务便是娱乐受众,其次是政治宣教,二者缺一不可。以往失败的案例常常是无法平衡二者所造成的的后果,在这点上,《觉醒年代》做到了。
人物塑造丰满:「不完美」人设及家庭补充
《觉醒年代》对于人物的塑造是有趣的。
陈独秀、李大钊的形象与我们在百度百科中及学生时代的课本中看到的既相似又有不同,这或许正是这部剧能够吸引观众的原因。他们二人的身上既有熟悉的正义感,又能够以各自的缺陷带给观众好奇心。
在编剧学理论中要求人物的塑造要是圆形的,尤其是主要人物,绝不能只展现人物的一面,否则就会是纸片人。在这部剧中,陈独秀并非一开始就成为领袖,而是以蓬头垢面的形象出场,他确实由于政治思想活跃而出了名,但当同学们询问他的高见时,他便言明:“这样的国,无药可救”。偏激的言论让他遭到了同学们的殴打。
《觉醒年代》的编剧在塑造人物时选择了「不完美」的方式,毫不吝啬地放大了陈独秀的缺点——说话直。他总是将「欠打」的形象贯彻到底,李大钊和他探讨救国思路,他直言共和道路行不通,这在宣扬民主共和的年代里是大逆不道,然而当李大钊询问他新道路是什么时,陈独秀又直言「不知道」,三个字噎得李大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回国途中,当同人问他「新思想」是什么时,陈独秀又坦言「二十年不谈政治」,他的言论总是那么奇怪,在旁人看来是逆天而行。
再比如,陈独秀在船上遇到邹将军,白沙在一旁夸赞邹将军的仁义,曾经因为共和国成果被窃取而自杀。陈独秀却在一旁不以为然,讽刺地反问:“未遂呀。”场面一度陷入了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