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至死的年代,陶喆真的已经过气了吗?
前段时间,歌手陶喆发文透露去医院取下了右手食指里放入长达十五年的螺丝钢钉。
很多人不知道,陶喆之前出过车祸,这件事发生在2006年:
陶喆做音乐的时候灵感来了急着要买做音乐用的声卡,所以很兴奋地骑了摩托车匆匆忙忙出门,在一个90度的大转弯处没有反应过来,摩托车后轮因为碎石瞬间滑出去了,虽及时跳车,但右手食指因此骨折,手术放入了这个螺丝。
长文最后,陶喆对跟随他15年的螺丝告别,并说道:“我会永远记得你在我生命中的重要,你是一个提醒,一个警惕。”
很多人唏嘘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年轻人说脱离综艺节目和导师的身份,陶喆已经过气了。
对此我非常不理解。
如今流量为王,娱乐至死的年代,什么才能代表红呢?
单纯从音乐的世界里来看,陶喆曾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
陶喆所有传唱度极高的歌都很“爱情”,他身上有多地域特质,台北男人的温柔、上海男人的细腻、美国男人的洒脱,唱作俱佳,甚少透露个人隐私,陶喆是自带偶像光环的存在。他随随便便改一首《月亮代表谁的心》都能立刻刷爆当时在电台送情歌点播率……哦,对,那时候我们都还热衷于打电话去电台点播歌曲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呢。
我也确信,总有那些个午夜梦回,你是一个人塞着耳机听《爱我还是他》,心里愤恨又无奈。
更重要的是,听陶喆的歌,永远也不会过时。
并不仅仅是因为歌曲的经典,更因为他的歌本身编曲的超前感。
当你听到1995年孟庭苇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能够轻易地脑补出90年代的怀旧画面。
当你1997年陶喆的《爱,很简单》时,你却丝毫不会觉得这是一首来自22年前的歌。
编曲不过时,创作很超前,曲风很成熟,表达很深刻。
这就是陶喆的能力。
如何定义陶喆?似乎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
说陶喆是华语乐坛“R&B;第一人”有些牵强,但“R&B;教父”的名号绝非浪得虚名。
至少他是将此类来自西方黑人音乐本土化的先行者,能与他媲美的音乐人现在基本上很难见到。
陶喆出生在中国香港,成长在中国台湾和美国,祖籍又是上海(父亲陶大伟在上海出生)。
父亲陶大伟是中国台湾著名的歌手,母亲则是京剧名伶王复蓉,所以大多数对陶喆的了解都集中在他有留学背景、在台湾从创作歌曲和担任音乐制作人开始起步发展。
“我小时候,爸爸喜欢猫王的歌,所以当时我家的一间房里飘着猫王磁性的歌声,而另一间房里则是‘咿咿呀呀'的京剧选段。我就夹在两种不同的音乐中,差点‘精神错乱'。”陶喆多次提到过他小时候这个画面。
20世纪末在美国读书为了完成自己的电影梦想,却没想到在乐器行打起了工。阴差阳错,在国外帮一位中国人翻译,最后得知这位中国人是来自台湾的一位音乐制作人王治平,随后他听了陶喆的demo觉得陶喆有着很强的音乐天赋。
王治平说:“从没听过有人用中文把R&B;唱得那么自然,味道十足。”
在王治平极力邀请下,陶喆回到台湾成为一名音乐制作人。
90年代,是大陆摇滚乐的高光时刻,同样也是台湾流行音乐的黄金年代。陶喆相继帮张信哲、孙耀威、陈淑桦、杨采妮、L.A.Boyz、陈小春等人制作音乐专辑,一做就是四年。
在周杰伦成为将R&B;推广出来的当红炸子鸡之前,1997年,陶喆靠制作出L.A.Boyz正式出道的陶喆就顶着R&B;教父的头衔发表了一张不仅超越了那个时期的华语乐坛,更是基本达到了那个时期欧美完整音乐工业水准高点且具有较为显著的华语特征的流行专辑《DavidTao》,其中收录了13首原创作品和2首声音采样。
集中西文化于一身的陶喆,直接把一颗欧美音乐的炸弹投到了华语乐坛,将黑人乐风与本土歌谣结合,撮合了一场美式风骨与中式血脉的完美联姻,给当时热衷芭乐的华语乐坛带来不小的冲击。
这张专辑一经问世,得到了巨大反响,那年他29岁,默默蓄力了多年一举拿下台湾金曲奖五个奖项,并获得最佳新人奖以及最佳唱片制作人奖,以及美国Billboard告示牌杂志的年度“亚洲杰出创作歌手奖”。